2005年1月6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总理之哭鞭挞坚硬心肠
伍里川

  在历史长河中,充耳难溢的是若干声悲鸣。大到“国破山河在”,小到“亲戚或余悲”,悲鸣的传递间,透着的是一种精神气质的连接,我把这视为共鸣的局部放大,这种放大挣脱了历史和民族间的束缚。比之单纯的快乐,悲哀有时更容易凝聚人心、沟通异见。
  在1月4日的各大传媒上,“总理之哭”鞭挞着所有坚硬的心肠。“要对矿工负责,对人民负责,对后代负责”,温家宝总理在陈家山煤矿矿难职工灵堂的悲情一泣,是为了替全天下人发出“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”的心声。总理以政治家的胸怀连接了一颗颗心,这一颗颗心有着同样的共鸣,由此,矿难之悲已上升为凛然不屈的“最悲壮”,彰显出中华民族从未泯灭的铿锵气节。
  “总理之哭”体现的是一种人本精神,这种精神是我们创造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。只有以人为本,把人的生命置于应有的高度,消除凌驾于人的生命之上的种种不谐之音,才能赢得和谐社会的每一步进展。以人为本,不仅在国内实现了最大共鸣,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以“海啸事件”为例,海啸制造的惊天灾难让全世界的人民陷入悲痛,也让人们表现出非凡的张力,可以说,“海啸之悲”已由最初的灾难事件衍变出以“共同承担”为主题的一幕幕人间“共性”,这种“共性”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人间真情,并因国家、民族和人类的感官共振,而出现了国际事务中一段最和谐的时期,创造的可谓是“冬天里的春天”。无论是国家间的援助行动,公众间的“去伪”表达,还是那些在废墟上不弃不离的骨气和正气,都一再证明,最悲哀的时刻,通过理性和感性的连接,可以创造最大的共鸣,这样的共鸣对于实现人类永恒的和平主题,包括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。
  还能举出很多例子。我们不该忘记,在悲鸣让人消极的背后,充满着积极的信号。悲鸣,绝不该仅仅是鼻翼的生理性耸动,而是力量的流淌,我们不能不去感受这种可贵的力量,并借以创造更大的力量。